2019/08/05

睡前滑手機,8分鐘就讓你晚睡1小時?!


案情


日前,解剖員看到LINE的家庭群組跳出長輩傳送的一則訊息:「今天新聞報導台灣學者最新研究報告,睡前滑手機八分鐘會防礙睡眠一小時,如使用超過時間會影響更鉅,所以要謹慎為之,以免傷眼又傷身。」面對長輩傳送的「警世訊息」,解剖員當然不會掉以輕心,尤其又以「最新研究」為背書更讓解剖員想一探究竟!


搜尋相關新聞後,發現原來是台灣大學的研究團隊透過記者會公布其研究成果,而當天就有許多媒體不約而同的用「睡前滑手機8分鐘,晚睡1小時」當作新聞標題,並以台大研究團隊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的研究成果作為佐證,呼籲民眾睡前千萬不要再滑手機了!像是中時電子報就以〈恐怖效應!台大研究:睡前滑手機8分鐘、晚睡1小時〉作為標題,報導內容提到:

睡前滑手機不僅傷眼,還會讓你睡不著!台大醫院與台灣大學合作研究發現,睡前滑手機8分鐘,會讓人晚睡1小時,主要因為手機中較長波長的藍光,會活化全身的交感神經系統,造成心跳加速、出汗及血壓升高,結果精神愈來愈好;過去已知光線太亮會使人睡不著,台大亦首度揭秘,這種「視而不見」的生理感應,主要為視網膜內的「內生感光視神經細胞」接受到較長波長藍光刺激所致,進而產生全身機轉反應… …

看完這段新聞稿內容,解剖員實在是滿腹疑惑,若藍光真的會導致失眠,解剖員常常滑手機滑到睡著又是怎麼回事?而且,這項研究又是如何證實8分鐘與1小時之間如此明確的換算關係呢?畢竟我們不太可能找真人來進行這項實驗吧?

解剖


一、如何證明滑手機真的會導致失眠?


試想,如果真的要證明「睡前滑手機會導致失眠」,我們或許可以設想一個實驗,先調查實驗參與者平時的睡眠時間,再將所有實驗參與者分為數組,各組在睡前滑手機的時間長度有所差異,可能分別是八分鐘、十五分鐘、三十分鐘等等,而有一組在睡前一小時內絕對不能滑手機或是看到藍光螢幕。實驗之前,除了受試者都必須經過詳細的眼科醫師檢查,確認每個人的眼睛狀態一致之外,實驗期間更需要統一受試者的睡眠時間、詳細記錄每組的睡眠狀況,並控制各組在滑手機時,手機的螢幕大小、字級、字型與光線亮度保持一致,房間內其他光源的大小也要大致相同,每個人的坐姿、觀看手機的角度也要一致,為了達到前述的條件,全程都需盯著受試者嚴格遵守限制,以確保萬無一失。

真的可以這樣設計這個實驗嗎?除了有許多先天上難以克服的限制之外(例如在受監控的狀況下是否還可以安心地睡著?),即便是這樣「嚴謹」的限制,我們還是有許多難以有效控制的變數,例如每個人的睡眠習慣不同、受試者的身體狀況等各種難以控制的變因等。此外,造成失眠的原因還有很多,例如焦慮、壓力、時差、疼痛、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憂鬱疾患等)及藥物(如中樞神經興奮劑、用來治療鼻塞、鼻炎的解鼻充血劑)等,都可能造成失眠。由此可知,如果希望透過真人科學實驗來證明「滑手機會失眠」,那可能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台灣大學的團隊真的是這樣做的嗎?否則如何做出這麼強烈的宣稱呢?疑惑之餘,解剖員已經迫不及待想瞭解研究團隊所真正進行的實驗設計。

二、真正的科學研究究竟講了什麼?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要證明「滑手機會失眠」需要極端嚴格的實驗設計才可能成立,那麼台大研究團隊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呢?究竟是什麼開創性的突破才讓這麼多媒體爭相報導呢?解剖員姑且把媒體的報導丟一邊,先仔細研讀一下台大發布的新聞稿究竟怎麼說,文中對於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明確地寫到:

醫學工程學研究所林頌然教授與生命科學系陳示國副教授的研究團隊日前共同發表論文,探討外來突發性強光透過視網膜上的自主感光視神經細胞(ipRGC)傳遞至視交叉上核(SCN)進而刺激交感神經後活化毛囊幹細胞。……本研究發現讓小鼠每天暴露在強光(特別是藍光)數分鐘,可以活化毛囊幹細胞再生新髮。……此研究也揭示了視網膜內的內生感光視神經細胞調節自主神經系統的新功能,以及提出眼睛與控制生理時鐘的腦區有多重神經迴路,來控制許多不同的生理功能的可能性。

解剖員大吃一驚!原來台大團隊研究的主要發現並不是在探討藍光是否影響人類的睡眠,而是發現「強光透過視網膜上的自主感光視神經細胞傳遞至視交叉上核,進而刺激交感神經後活化毛囊幹細胞」。這個結果講了兩件事:首先,團隊使用的實驗對象是小老鼠,不是人;其次,研究重點不是在說明藍光造成失眠,而是小老鼠手機滑久了會比較容易長毛髮。

由於新聞報導和新聞稿的落差甚大,解剖員難以抵擋好奇心的驅使,去信台大研究團隊向陳示國教授求證事情的原委,陳教授懇切地說明研究中的情境是用約2000燭光的高強度藍光照射小老鼠8分鐘,而發現會提高交感神經活性約1小時進而活化毛囊。也就是說,研究中的小老鼠的確被照射了8分鐘的藍光,但與約60燭光的手機強度差距甚大!此外,交感神經活化會增加醒覺並不是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早在2010年左右的國外研究就已經知道睡前照光會延後生理時鐘並且延後睡眠,而「活化毛囊幹細胞」應該才是這個研究的主要結論及過人之處!

我們再進一步對照原始研究期刊的標題與內容,更可以確認「毛囊幹細胞」才是本研究重點,論文中的照片也清楚地拍出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相對照下,實驗組老鼠在經過藍光照射後,身體長出毛髮的情形。


圖片來源:原始研究期刊內文 

至此,真相大概可以明朗地歸納成下列三點

  1. 失眠的是老鼠不是人;
  2. 照射老鼠的藍光強度比手機大很多; 
  3. 關鍵的重要發現不是老鼠失眠,而是牠會長出額外毛髮。 

即便研究團隊貼心地發了新聞稿,並且接受記者現場的提問及說明,我們的媒體仍是犯了令人遺憾的錯誤,不惜用此刺激眼球的新聞來警惕大家,要大家珍惜眼球,愛護眼球?!

三、媒體發酵的過程


解剖員讀了台大的整篇新聞稿,發現當中完全沒有提及任何8分鐘及1小時之間的關係,那麼媒體又是如何得出「睡前滑手機8分鐘會晚睡1小時」的結論,並且作成醒目的標題呢?

解剖員上網搜尋與此研究有關的新聞報導,發現台大研究團隊在2018年9月27日上午召開記者會公布研究成果,之後媒體便陸續刊登報導,而且各家媒體的報導有著高度的一致性。例如〈恐怖效應!台大研究:睡前滑手機8分鐘、晚睡1小時〉,這是本案情第一次在新聞標題中出現「8分鐘與1小時」的關鍵字,甚至還以「恐怖效應」來形容藍光對於睡眠的負面影響,報導內文中提到:

陳示國指出,結究在小鼠即將進入睡眠時,給予眼睛較強的藍光刺激,結果發現會高度活化小鼠全身的交感神經,造成心跳加速、出汗、血壓升高及活化腎臟交感神經,同時也會使得休眠的毛囊幹細胞活性增加,且僅8分鐘的刺激,即可持續造成全身交感神經興奮超過1小時。

明明陳教授所宣稱的情境主角是小老鼠的毛囊幹細胞,但是之後幾乎各家媒體都開始以「滑手機八分鐘會晚睡一小時」為新聞標題,像是〈「睡前滑手機8分鐘,晚睡1小時」 台大研究:藍光使人亢奮〉〈台大研究證實:睡前滑手機8分鐘,會讓你「high」1小時〉〈常常睡前滑手機?台大研究:滑8分鐘會high1小時〉等,而報導內容大多在向民眾宣導手機藍光會影響睡眠,並以台大及世界級期刊為背書,警惕民眾不要在睡前滑手機以免造成失眠。

與「健康」相關的報導往往更能引起民眾的關注,健康保健的資訊也時常在LINE和其他通訊軟體的群組中互相轉發,或許科學研究的過程與成果對一般民眾而言較為艱澀,但也不應該張冠李戴。這次事件中,媒體在知識轉譯的過程出現謬誤,科學家真正的傑出研究成果沒有被充分理解,還被報導成錯誤的健康資訊,不僅抹煞、曲解研究團隊的貢獻,更誤導了民眾的認知。

而這樣的報導也可以算是一種假新聞的類型,它在第一次流通的時候是基於媒體專業度的不足所造成的「似是而非」報導,它在第二次流通的時候則是一般民眾的好事推播。而這種類型的假新聞看似無意,卻也是最常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樣態,遊走在真實與虛假的邊緣,光靠事實查核並無法窮盡,如果我們不能具有好的辨識及判讀能力,這樣的假新聞就會生生不息地繁衍。

解剖總結


綜合以上的討論,這篇報導並未將科學團隊的研究成果如實呈現給大眾,不但省略了重要的研究發現,還誤導了研究過程中的生物實驗反應,以世界級的科學期刊作為背書,再用聳動的新聞標題攻佔讀者眼球,實不可取。據此,本解剖室給予這系列相關的報導以下評價(11顆骷髏頭):



(策劃/寫作:范育綺、賴雁蓉、黃俊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