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借屍還魂的美女新聞
日前(2014/7/27)中國時報刊登一篇名為「看美女有益身心 娶美女卻會短命?」的新聞,內容指出:
「看美女就像凝視著一幅絕美的風景助於身心健康,但你知道凝視美女10分鐘,等於做了30分鐘的有氧運動嗎?……專家指出,每天花一些時間看美女,讓眼部活動數分鐘,可以把心血管疾病、中風的風險降低……」
「……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表示……透過3519位已婚男性與他們妻子進行研究發現,妻子外貌越亮麗,丈夫的壽命就越短。」
無獨有偶地,「今日新聞網」(2014/7/25)也刊出一則題為「酷研究/信不信? 耶魯大學研究:娶美女當老婆竟會短命」的報導,內容與結構與中時的報導雷同。解剖員一看到兩則新聞標題及第一段內容,不禁歎了口氣:不會吧?!一模一樣的新聞到底要玩幾次才夠?!
稍微有一點新聞習慣的民眾,應該對類似的新聞不陌生。沒錯,誰不喜歡欣賞美女呢?這樣的新聞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但是基於解剖員對於科學家的瞭解,就算這個研究主題很吸睛,不過老是得出怪怪的研究結論似乎不是正規科學家喜歡做的事,實在十分可疑(推眼鏡)。
解剖:「美女讓人既健康又短命」疑點重重?!
首先,先來看看這新聞科不科學:
科學疑點一:這項科學研究怎麼做?
第一個研究中提到「凝視美女10分鐘,等於做了30分鐘的有氧運動」、「每天花個10分鐘凝視美女好處多多,持之以恆還能使男性平均壽命延長4至5年」。依照科學實驗的設計,如何篩選參與研究的男性健康條件一致?如何不被其他因素干擾「看美女」的結果?如何界定有效的「看美女」?「看美女10分鐘」與「30分鐘的有氧運動」效果如何換算?如何換算平均壽命延長4-5年?這些研究的變數在實際的實驗場合中,都是很難控制的因素,不可能這樣輕易地就可以下結論,可疑,太可疑了。
第二個研究中只提到「透過3519位已婚男性與他們妻子進行研究發現,妻子外貌越亮麗,丈夫的壽命就越短」,這麼多參與者應該是用問卷來調查才對,但是用「問卷」就可以問出丈夫短命?另一篇「今日新聞」的報導,就比較詳細提到「…該研究…做法是將這些研究對象女方的照片,交給大學生打分數,設定二十分為滿分,十四分為下限,十三分以下是他們認為相貌平庸者,結果發現妻子得分越高,丈夫壽命短…」如果是這樣做的話,總共幾位大學生參與評分?一人作幾份(總不會是3519份吧)?如何統一評選的標準?為什麼「大學生」具有代表性?「妻子外貌亮麗」怎麼界定?這些夫妻如何被選出來、社經地位如何?已故男性都沒有其他疾病、意外等其他因素的干擾嗎?這樣做研究也太難、太不準了吧?可疑!
科學疑點二:研究數據怎麼推論?
「看美女有益身心」、「娶美女會短命」的兩項研究,就算過程都很嚴謹,這些數據可不可以推論地這麼直接呢?「看美女有益身心」這種說法比較含蓄,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很難想像看美女會造成身心受創(不過,這種結論有需要大費周章作研究嗎?)但是「娶美女會短命」,這可就不得了,它隱含了一個很強的「因果」口吻:因為「你娶了美女」所以「你會短命」。就算大學生打分數統計下來的結果,確實是「妻子美貌分數」與「丈夫壽命長短」有反向關連性,但這種關連是一種機率而不是那麼強大的因果。解剖員認識的科學家及研究者,多知道必須基於數據進行推論,以及為研究下結論一定要很謹慎,所以這篇報導令人傻眼的結論實在很可疑,難不成鼓勵大家都娶醜女、變醜女嗎?
接著,再來看看媒體上的問題
媒體疑點一:新聞跳針嗎?
解剖員依據新聞報導內提到的引用來源,尋線追查,發現中國時報引用的大陸新浪網新聞是2014/6/27刊出的報導,大陸新浪網是全數引用中國「家庭醫生在線」網站的新聞稿,而光這個網站內就報導「看美女長壽、娶美女短命/折壽」的新聞3次(分別在2013/04/27、2011/09/11、2008/12/15)。有趣的是,這三次的責任編輯都不同人,但新聞內容卻一模一樣,是湊巧?還是這新聞太重要,一定要每隔一段時間出來亮相,提醒大家這個不能忽視的事情?
不過跳針的不是只有中國的網站,台灣的媒體也不遑多讓,光是「看美女有益健康」這部份的報導,早在2004/10/31蘋果日報就已刊登過,而且後來還被踢爆根本沒有這項研究。蘋果日報還因此在隔天的「錯與批評」欄中,承認是網路錯誤的傳言,並向讀者道歉。三年後,中廣新聞網又再次出現「男性每天看美女數分鐘 或可延壽四至五年」的報導,內容和當年蘋果日報報導如出一轍,想不到再隔個七年,今天我們又恭逢其盛了。這些新聞是在跳針嗎?而且跳針的對象還是已經被狠狠打過臉的新聞,被打完臉至少也應該多記得那種臉頰痛痛的感覺吧?
媒體疑點二:誰是祖師爺?
而身為這一次事件祖師爺的Weekly World News,是美國1979年至2007年間發行的小報,常以報導一些超自然現象、外星人綁架、尼斯湖水怪等奇人軼事議題為主。想不到在祖師爺作古之後,我們的媒體仍可以從墳墓裡把這些舊聞挖出來充版面,佩服!佩服!
WWN的報導
媒體疑點三:這些新聞為何來?怎麼來?
過去我們有些媒體還會搜尋並編譯西方媒體的原始新聞,想不到現在更取巧了,直接搜尋中國的新聞,連翻譯的功夫都省下來了。解剖員懷疑我們的媒體對於科學新聞已經便宜行事成慣性,不僅沒有最基本的查證精神,輕易擷取現成的報導,抓到資料後,稍微修改字句後就交差了事。實在懷疑台灣媒體的處境是不是已經無法幫我們生產有意義的科學新聞?
解剖總結:引用國外媒體的新聞要三思!
(策劃/寫作:黃俊儒、賴雁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