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0

你相信電子鍋內鍋會煮出「毒飯」嗎?!


案情:電子鍋內鍋煮飯有毒?!


暑假尾聲,解剖員在Facebook上瞥見朋友分享「東森新聞雲」以電子鍋內鍋煮飯有毒?婆媽崩潰:已經服毒好多年了為題的新聞,這驚悚的標題馬上吸引了解剖員的目光(眼珠子差點掉出來),報導內容指出:


專家表示,(內鍋)也許一些小刮痕當下看不出來,但用個3、5個月後,原本晶亮的內鍋變得霧霧的,這就是出問題了!然而這也代表過去這些日子,自己和家人都默默吃下不少「毒飯」。

想想看,如果我們每天吃的飯竟然是「毒飯」,這還了得。解剖員第一時間搜查後發現,這不是第一次出現的議題,網路上也不乏對鐵氟龍塗層的澄清文,但這次的新聞可是出自一百多萬人按讚的網路媒體,傳播力不容小覷,加上這麼重要而且普及的家電,如果吃飯變成「服毒」(奇怪,怎麼腦中一直浮出吸食安非他命的畫面??)那麼,這件事就變得相當重要,就不能輕易放過。因此,解剖員認為有深入暸解之必要(緩緩拿起解剖刀)。

解剖


科學疑點一:電子鍋要加熱到幾度才能煮出「毒」?


新聞中提到,電子鍋的內鍋多是鋁製品,內鍋的表面會塗上鐵氟龍防止飯粒沾黏,而鐵氟龍在加熱後會釋放毒性,讓白飯變成毒飯。首先,我們來瞭解一下鐵氟龍是什麼,鐵氟龍(聚四氟乙烯,英文縮寫為PTFE,商標名稱是Teflon)是鍋具塗層中的主要物質,在常態下是無毒,但是在加熱過程中,260℃以上會開始變質,350℃以上就會開始分解。這下子問題來了,一般用電子鍋煮飯,溫度會高達260℃嗎?答案是「很難」,甚至可以說是「不可能」。

眾所周知,水的沸點是100℃,但沸點可依壓力增加而提昇,家用快鍋(壓力鍋)就是利用密閉原理提高壓力,在沸點提昇的環境下增快反應速率,所以也縮短了烹煮的時間。而一般壓力鍋的可承受的壓力有多大呢?以德國製的WMF壓力鍋為例,最高可達到150 kPa,大約是1.5 大氣壓,此時水的沸點大約是119℃;而260℃的水要維持不沸騰則是需要4692 kPa,大約接近47大氣壓,在這樣的壓力下,電子鍋早就爆炸了。電子鍋(密閉性尚不如壓力鍋)能煮出飯,表示溫度不會超過120℃,簡單的說,離鐵氟龍開始變質的溫度還差得很遠很遠,所以與其擔心鐵氟龍會不會變質,解剖員想,還是先擔心鍋子會不會爆炸還比較務實一些吧!

科學疑點二:要吃多少才會致癌?


再來,報導中也提到美國已在2006年證實,添加在鐵氟龍中的「全氟有機酸(PFOA)」對人類有潛在致癌作用。解剖員認為,這應該還是「量」的問題,應該問的應該是要吃多少才會致癌呢?製造鐵氟龍時固然會加入新聞中所說有潛在致癌作用的「全氟辛酸」(PFOA),但製成產品後還會殘留多少?對人體有害嗎?我們不妨從幾點去考慮:

第一、添加劑的量有多少?添加物的使用目的是利於製造,既是添加物必然不會喧賓奪主,何況藥品還要成本,製造商不太可能毫不節制地使用。解剖員曾任職化工廠製造工程師(生產壓克力和AS樹脂),聚合反應未完全的單體(可能溶出之物質)已經很少,在製粒程序中還要加熱熔解,再以真空幫浦抽出以去除殘留。儘管經過多重處理工序,還是會有極少許的殘留,因此,公眾難免對此有所顧忌,只是這個「配角」的量真的是少之又少。

第二、從總量來思考。即便製造過程中有殘留,但是殘留的量微乎其微,更可以確定的是被製成食物容器或鍋具後,殘留的量就是那麼多,絕對不會再增加(總量就那麼多嘛!)如果加熱過程會釋出,那必定愈來愈少。以電子鍋內鍋來說,就算塗層含PFOA,所含的量也必然不多,照理說,煮越多次不是越安全嗎?

簡單的說,要嘛不會溶出,要嘛溶出有限,所以即便「服毒」多年,也離「致癌」有相當距離。倒是內鍋使用久了會出現刮痕,這會大幅降低「不沾黏」的效果,也許這才是考慮換不換鍋的時機。

接下來看看媒體上的問題:

媒體疑點一:新型態的「類內容農場」?!


當網路變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後,新的媒體型態也跟著一一冒出來。2014年,所謂的「內容農場」在台灣網路世界殺出一片天,它是指以取得網路流量為主要目標,賺取網路廣告等商業利益的專業公司,利用各種方式生產大量品質不穩定的網路文章,並且針對熱門的關鍵字去製造內容,以提高點閱流量。而Facebook、LINE等社群媒體的風行也使得「內容農場」的發展更加猛烈,解剖員也常在LINE上收到來自親友轉發的新聞,屢屢被標題及內容嚇得(或笑得)合不攏嘴,只能說佩服、佩服。

而現在,有一些主流媒體網站的部份內容也開始有「內容農場」的味道,這些文章多半素質不佳、有廣告意味、喜歡用誇張的標題吸引讀者點閱、缺乏可信來源或直接援引內容農場文章,例如:老婆說開車被撞 要老公調行車記錄器看結果...醫護人員的50道陰影!丁小羽100秒快嘴崩潰演出嚇傻!女孩腹部劇痛 檢查竟發現肚中有3條蛇不可思議!女子醫院剖腹產 肚子裡卻沒孩子等等,不勝枚舉,標題吸睛指數超高,你說你說,這能不點開來瞧瞧嗎?

我們來看看這篇電子鍋新聞,當中有一個圖片的來源是「讀者姚先生」,這是哪位?真的是用內鍋洗米才造成嚴重刮傷的嗎?再來,有一張掉漆圖片更是匪夷所思,雖負責任地標注圖片是來自babyhome網站,但原網站討論的可是平底鍋啊,而非新聞所說的電子鍋內鍋,雖然都是掉漆,但可以這樣直接取用嗎?這太奇怪了吧!另外,這篇新聞中出現「專家表示……」、「根據調查……」等字眼,看起來好專業、好棒棒,但卻都沒有說清楚是哪位專家?什麼調查?此外,倒數第二段的內容也令解剖員大為吃驚:

科技已大幅進步,但仍不見電子鍋全面採用食用級304不鏽鋼內鍋,也許是因為廠商一方面要開發新產線,一方面要回收行銷全球的舊產品,將會產生無法想像的高額成本,就商業考量來說的確很難實現。

這……難不成是記者自己的推論?這樣的內容好歹也應該訪問一個廠商來確認真相,如此不經查證就寫成一篇報導,這實在太「內容農場」了吧!所以解剖員姑且把這種消息來源原不明、欠缺佐證資料、標題誇張不實,性質介在「傳統新聞媒體」跟「內容農場」之間的新興產物稱之為「類內容農場」,這東西在網路上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大家小心啊!,

媒體疑點二:「類內容農場」是門好生意?!


解剖員剛開始搜尋相關新聞時發現,在這篇新聞頁面的附近會不斷出現某個鍋具產品的廣告,一開始以為這篇新聞應該是業配文,但繼續搜尋資料時發現另一個報導此篇新聞的網站也有廣告,但是兩個網站的鍋具廠商不同,加上下次再點開新聞網址時,卻不一定會出現相同鍋具的廣告。所以這應該不是單純的業配文,那麼,為什麼網站會出現這些廣告呢?廠商與網站之間是如何配合、運作的呢?不過讓我立馬想去換鍋子,這倒是真的。

為了解答這個疑惑,解剖員請教了中二網路媒體人陸子鈞先生,才瞭解到前面提到的「內容農場」,和現在要談的廣告運作可大有關係。「內容農場」網站刊登大量又獵奇的文章,可不是要讓讀者「認識這個世界」,賺取網路流量才是主要的目的,所以,越是驚奇、曖昧不明的標題越是能挑起讀者好奇心,不論看完文章後覺得很感動或是很瞎,都是分享給親友的好話題,而點閱率就這樣不斷地攀升,此時「內容農場」就可以透過「聯播網廣告」來大獲利潤。

所謂的「聯播網廣告」運作方式是先有個聯盟和大量網站簽署合作契約,之後透過相關參數的運算(所以鍋子文章,就容易跑出鍋子廣告),負責將廣告散佈到所配合的網站中,不僅可以使產品訊息大量曝光,也可以讓合作的網站賺取費用。所以流量越高,點擊廣告的次數就越高,獲利就越高,因此文章的真實性、來源都不重要,點閱率和流量才是王道。陸子鈞指出,目前最大的聯播網聯盟是Google Adsense,當我們使用Google時,系統就會自動檢索、媒合我們的使用習慣而播放相關的廣告,使讀者自然而然地去點閱廣告,也可能會覺得很方便(啊,系統真是太懂我了)。

例如解剖員最近想買鑄鐵鍋,逛了一些購物網站,之後開始在其他網頁搜尋或閱讀資料時會發現,鑄鐵鍋就像陰魂不散的好兄弟,隨時盤據在我網頁的四周,超神奇啊!當然,解剖員也會情不自禁地點進去瞧瞧,人之常情嘛。此外,解剖員還發現,這個「東森新聞雲」還有「按我得點」的活動,分享新聞就也能得到點數,點數可以兌換實體物品,一整個就是有得吃又有得拿的概念,欲罷不能。所以,暸解了這些,就能理解「類內容農場」真是一門好生意,只是在這套相當高明的運算(分紅)模式背後,犧牲的可能是你的智商喔!

解剖總結


在這一則報導中,原本像是主流媒體,先以「類內容農場」之姿,使用聳動的標題吸引讀者注意(或是驚慌),內容中提到「專家」、「根據調查」則會讓讀者認為是有憑有據的報導,但卻沒清楚指出來源,也沒有仔細查證;此外,還附上網路搜尋到的圖片,牛頭不對馬嘴,在財源滾滾來的獲利模式背後,這樣不負責任的報導方式實在糟糕。綜合以上分析,本解剖室給這一則新聞報導評以如下評價(12顆骷髏頭):

綜合剖析評比-科學偽新聞指數(滿分5顆)
















(策劃/寫作:李暉、賴雁蓉、黃俊儒)